訓典
基本解釋
(1).王者教導民眾的法則。《書·畢命》:“弗率訓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 孔 傳:“其不循教道之常,則殊其井居、田界,使能畏為惡之禍,慕為善之福。”
(2).指先王典制之書。后泛指奉為典則的書籍。《左傳·文公六年》:“告之訓典,教之防利。” 杜預 注:“訓典,先王之書。” 楊伯峻 注:“《楚語上》‘教之訓典,使知族類’,又下‘又有左史 倚相 能道訓典以敘百物’,《晉語八》‘緝訓典’,訓典蓋典章制度之書。” 晉 葛洪 《抱樸子·君道》:“樹訓典以示民極,審褒貶以彰勸沮。” 南朝 梁 沉約 《內典序》:“且中外羣圣,咸載訓典,雖教有殊門,而理無異趣。” 唐 權德輿 《秘書郎壁記》:“然則先王之法志,官師之訓典,九流百代,如貫珠然。” 明 徐渭 《治冢》詩之二:“ 子輿 垂訓典,壑腐慘蚋蠅。”
成語(Idiom):訓典
發音(Pronunciation):xùn di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訓誡和規范的典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訓典指的是一種被廣泛接受和遵循的訓誡和規范,是值得學習和效仿的典范。它代表著一種優秀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成為人們學習和生活的榜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訓典常常用于描述一個人言行舉止符合道德規范,是他人學習的楷模。在教育場合中,訓典也常被用來教育學生遵守紀律和規范,培養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訓典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二十二年》中,原本指的是周公旦的訓誡和規范。后來,這個詞逐漸演變成了一種代表典范和楷模的意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訓典由兩個漢字組成,第一個字“訓”表示訓誡和教導,第二個字“典”表示規范和典范。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品行端正,言行舉止都是訓典。
2. 這位老師以身作則,成為學生們心目中的訓典。
3. 這本書是一部關于道德和行為準則的訓典。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運用聯想記憶法來記憶成語“訓典”。將“訓”字與“教”字聯想在一起,表示訓誡和教導;將“典”字與“范”字聯想在一起,表示規范和典范。通過這樣的聯想,可以更容易記住成語的含義和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想要更深入了解訓典的意義和應用,可以閱讀相關的道德和倫理學書籍,了解不同文化中的典范人物和行為準則。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是我們學習的訓典,我們要向他學習。
2. 初中生:這位運動員的拼搏精神是我們的訓典,我們要向他學習。
3. 高中生:這本書上的人物形象是我們追求的訓典,我們要向他們看齊。
4. 大學生:社會的先進人物是我們的訓典,我們要向他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