曭莽
成語(Idiom):曭莽
發音(Pronunciation):tǎng mǎ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因無知或無經驗而顯得愚笨或不懂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曭莽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曭”和“莽”兩個字組成。曭意為不明事理、愚昧無知,莽意為愚笨、粗魯。曭莽一詞形容一個人因為缺乏知識或經驗而表現出愚笨或不懂事的狀態。這個成語常常用來批評那些做事魯莽、不經思考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曭莽一詞常用于形容那些不懂事、不懂規矩、不懂禮貌的人。它可以用來批評那些沖動行事、不經思考就做出決策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那些做事不考慮后果、不顧他人感受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曭莽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在小說中,曹操的兒子曹植因為年幼無知,常常做出一些不成熟的舉動,被人稱為“曭莽小兒”。后來,這個成語就逐漸被人們用來形容那些因為無知或無經驗而顯得愚笨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 + 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年輕人雖然聰明,但有時候也會曭莽一下。
2. 別再曭莽了,先好好學習一下再做決定。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曭莽”與“愚笨無知”聯想在一起,曭莽的發音與“糊涂蒙蔽”相似,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無知、愚笨相關的成語,如“目不識丁”、“一竅不通”等,以擴展對這一主題的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班上有個同學很曭莽,老是不聽老師的話。
2. 初中生:我覺得這個電影很曭莽,情節不連貫,讓人看不懂。
3. 高中生:那個學生雖然成績很好,但在人際交往方面顯得有點曭莽。
4. 大學生:他的行為舉止總是顯得曭莽,缺乏一定的社交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