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體
基本解釋
仁愛的本旨。《呂氏春秋·長攻》:“吾聞之:‘義兵不攻服,仁者食饑餓。’今服而攻之,非義兵也;饑而不食,非仁體也。” 明 張居正 《徐存齋七十壽序》:“吾以此識仁體矣。”一說《呂氏春秋·長攻》所云“仁體”當為“體仁”之倒誤,“體仁謂體會仁之實者也”。見 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成語(Idiom):仁體
發音(Pronunciation):rén t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品德高尚、仁愛之心深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仁體是由“仁”和“體”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仁”表示仁愛之心,即對他人關懷、善良、寬容的品德;“體”表示體現、表現。仁體指的是人的品德高尚,表現出深厚的仁愛之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仁體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德高尚,善良、寬容、關懷他人。可以用來贊美一個人對他人的關心和愛護。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中有一則故事,說的是齊國的公子糜在魯國被囚禁的時候,得到了魯國的人民的關懷和照顧。后來,公子糜回到齊國后,對于魯國人民的仁愛之心深感感激,便用“仁體”來形容魯國人民的善良和關懷。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仁體是一個名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待每一個學生都非常仁體,從不區別對待。
2. 這個慈善機構一直致力于幫助貧困地區的兒童,體現了他們的仁體精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仁”字與“人”字聯系起來記憶,表示人的仁愛之心。而“體”字可以理解為表現、體現的意思,即體現出來的仁愛之心。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文章、故事,了解更多關于仁愛之心和善良品德的內容,進一步加深對仁體的理解和運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班主任非常仁體,對我們每個人都很關心。
2. 初中生:我覺得仁體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應該時刻保持。
3. 高中生:作為學生,我們應該以仁體為準則,關心他人,幫助他人。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仁體”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