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沴
基本解釋
饑荒災害。飢,通“ 饑 ”。 清 魯一同 《<荒年謠>序》:“飢沴洊疊,瘡痏日甚。”
饑沴(jī dí)
發(fā)音:jī dí
基本含義:形容非常饑餓和干渴。
詳細解釋:饑沴是由兩個意義相近的詞語組成,饑指饑餓,沴指干渴。它形容人非常饑餓和干渴,極度需要食物和水。
使用場景:饑沴常用于形容人在長時間沒有進食或者沒有飲水后的狀態(tài),也可以用來形容渴望、迫切需要某種東西的心情。
故事起源:饑沴最早出自《莊子·秋水》:“吾聞之,冰者水也,而寒于水者也;木者,樹也,而堅于木者也。吾今饑渴而死,是樹我者與?抑我樹者邪?大木為我植,其根將不濟吾極,枝將不濟吾寒,葉將不濟吾饑,實將不濟吾饑沴。”這段文字形象地描述了人在饑餓和干渴時的痛苦,從而形成了成語“饑沴”。
成語結構:饑沴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由兩個意義相近的詞語組成。
例句:
1. 長時間沒有進食,他感到饑沴難耐。
2. 在沙漠里行走了幾天,他們已經饑沴交加了。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饑沴這個詞語。可以想象自己在長時間沒有吃飯和喝水后的饑餓和干渴感受,從而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可以通過查找更多關于饑餓和干渴的成語,擴展對這個主題的學習。例如:饑不擇食、渴望、口渴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玩了一整天,回家時感到饑沴難耐。
初中生:在比賽中,隊員們經過長時間的奮戰(zhàn),感到饑沴交加。
高中生:備戰(zhàn)高考的時候,學生們都感到饑沴難耐,但他們仍然堅持學習。
【版權聲明】 本文為查字典網站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查字典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內容。違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