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約
基本解釋
(1).猶言鄉規民約。適用于本鄉本地的規約。《宋史·呂大防傳》:“﹝ 呂氏 ﹞嘗為《鄉約》曰:‘凡同約者,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卹。’”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詞林·鄉紳異法》:“﹝ 羅一峯 ﹞未幾復官,請告里居,立鄉約以整頓風俗,其法甚嚴,莫敢不遵。”《儒林外史》第四八回:“﹝ 王玉輝 ﹞要纂三部書嘉惠來學。 余大先生 道:‘是那三部?’ 王玉輝 道:‘一部禮書,一部字書,一部鄉約書。’”
(2). 明 清 時鄉中小吏。由縣官任命,負責傳達政令,調解糾紛。《儒林外史》第六回:“族長 嚴振生 ,乃城中十二都的鄉約。”《老殘游記》第十五回:“﹝ 魏老兒 ﹞連忙跑來看時,卻好鄉約、里正俱已到齊。” 沙汀 《丁跛公》:“ 丁跛公 是 穆家溝 的鄉約。”
成語(Idiom):鄉約
發音(Pronunciation):xiāng yuē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鄉村之間的約定或協議。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鄉約是由“鄉”和“約”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鄉指鄉村,約指約定或協議。鄉約的含義是指鄉村之間達成的口頭或書面的約定或協議,通常是為了解決共同的問題或達成共識而制定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鄉約常用于描述鄉村之間的合作、協作或共同努力的情況。它可以用來形容鄉村之間簽訂的合作協議、資源共享協議,也可以用來形容鄉村之間共同開展的活動或項目。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鄉約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中。故事講述了當時的齊國國君襄公與鄭國國君莊公在鄉間相遇,兩人約定以鄉間的土地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鄉約逐漸成為了形容鄉村之間的協議或約定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鄉約是由兩個單字組成的成語,鄉和約,其中鄉作為名詞表示鄉村,約作為動詞表示約定或協議。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鄉約達成后,兩個鄉村開始共同開展農田水利工程。
2. 根據鄉約,各個鄉村要定期開展合作會議,共同解決共性問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鄉”字與鄉村的形象聯系起來,將“約”字與約定或協議的含義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鄉約這個成語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鄉村相關的成語,如“鄉愿”、“鄉里鄉親”等,了解更多關于鄉村生活和文化的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在鄉約中約定了每個星期去鄉村的圖書館借書。
2. 初中生:根據鄉約,我們的鄉村決定聯合起來修建一座新的學校。
3. 高中生:鄉約的簽訂對于促進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