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啼饑號寒
發音(Pronunciation):tí jī háo h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饑寒交迫,非常困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啼饑號寒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用來形容人處于極度的饑餓和寒冷之中,非常困苦。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人們生活在貧窮和困苦的環境中,無法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也無法獲得足夠的溫暖和食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啼饑號寒常常用來描述一些貧困地區的生活環境,也可以用來形容那些遭遇困境的人們。這個成語可以用在文學作品、演講、文章等各種場合中,以強調人們的艱辛和困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啼饑號寒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魏策四》中。故事講述了戰國時期,魏國的大將軍田文帶領軍隊在戰爭中失利,被敵軍追擊,逃到一座山中。由于食物和衣物都已用盡,田文的士兵們饑寒交迫,不得不發出哀嚎的聲音,以求救援。因此,啼饑號寒成為了形容極度困苦的詞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啼饑號寒的結構是“啼饑號寒”,其中“啼饑”表示哭泣和饑餓,而“號寒”表示呼喊和寒冷。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那個貧困的地方,人們經常啼饑號寒。
2. 這個戰爭讓很多人啼饑號寒,失去了家園和親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啼饑號寒”與“哭泣、饑餓、呼喊、寒冷”這些相關的詞語進行聯想,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國的貧困地區和相關的扶貧政策,以及國際上的救援和幫助貧困地區的組織。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在那個山區,有很多孩子啼饑號寒,沒有足夠的食物和溫暖的衣物。
2. 初中生:我們應該關注貧困地區的人們,幫助他們擺脫啼饑號寒的困境。
3. 高中生:在這個社會中,仍然有很多人在啼饑號寒的環境中艱難生存,我們應該積極投身于扶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