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
基本解釋
◎ 中秋 zhōngqiū
[mid-autumn] 農歷八月十五日
會中秋。——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詳細解釋
指農歷八月十五日。 唐 白居易 《效陶潛體》詩之七:“中秋三五夜,明月在前軒。” 宋 吳自牧 《夢粱錄·中秋》:“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 元 關漢卿 《望江亭》第四折:“俺兩口兒今年做一個中秋八月圓。” 老舍 《四世同堂》三九:“在他的端陽節那組卡片中,五毒餅正和中秋的月餅與年節的年糕一樣,是用紅字寫著的。”
指秋季的第二個月。《周禮·天官·司裘》:“中秋獻良裘。” 鄭玄 注:“中,音仲。” 唐 顧況 《望初月簡于吏部》詩:“泬寥中秋夜,坐見如鉤月。” 葉圣陶 《飯》:“這時候正是中秋的天氣。”
成語(Idiom):月到中秋
發音(Pronunciation):yuè dào zhōngqi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事物達到最好、最美好的時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月到中秋”源自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是農歷八月十五,也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月到中秋時,月亮圓圓的,代表著團圓和美好。因此,“月到中秋”這個成語形容事物達到最好、最美好的狀態或時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人們的生活、事業、愛情等方面達到最佳狀態或時刻。比如,一個人的事業蒸蒸日上,可以說他的事業已經“月到中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月到中秋”源于中國古代的一個傳說故事。相傳,古代的中國有十個太陽,它們輪流出現在天空,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后來,英雄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只剩下一個太陽在天空中運行。為了表達對后羿的感激之情,人們在每年的八月十五這一天舉行祭月活動,同時也慶祝豐收和團圓。因此,中秋節成為了中國人民團圓和美好的象征,也給了“月到中秋”這個成語更深的文化內涵。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動詞 + 中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事業已經月到中秋,贏得了廣泛的贊譽。
2. 她的美貌和智慧使得她的魅力月到中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月亮圓圓的形狀和中秋節的團圓美好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秋節的傳統習俗和食品,如月餅、賞月等,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體驗“月到中秋”的文化內涵。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今天是中秋節,我們家吃了月餅,一家人團團圓圓,真是月到中秋啊!
2. 初中生:我最喜歡的歌手舉辦演唱會了,我買到了最靠近舞臺的票,感覺真是月到中秋。
3. 高中生:我在高考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家人和老師都為我感到驕傲,我覺得自己的努力終于月到中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