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讓
敦讓(dūn ràng)
發音:dūn ràng
基本含義:指忠誠正直的人,能夠推讓自己的利益,尊重他人的權益。
詳細解釋:敦讓是由“敦”和“讓”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敦,意為忠誠正直;讓,意為推讓。敦讓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具有忠誠正直的品德,能夠在利益沖突時主動讓利,尊重他人的權益。這種行為體現了高尚的品質和修養。
使用場景:敦讓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人的品德高尚,以及在利益沖突時的推讓行為。可以用來表揚那些能夠主動讓利、尊重他人權益的人,也可以用來教育引導人們秉持敦讓的精神。
故事起源:敦讓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古代中國的一位官員。相傳,唐朝時期,有一位名叫魏征的官員,他在官場上以忠誠正直而著稱。一次,魏征與另一位官員爭奪一塊土地的歸屬權。魏征了解到對方是個貧窮的人,他主動放棄了自己的要求,將土地讓給了對方。這種推讓行為被人們稱為“敦讓”,并逐漸成為一種褒義詞語。
成語結構:敦讓是由“敦”和“讓”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
1. 他是個敦讓的人,從不爭奪他人的權益。
2. 在利益沖突時,我們應該學會敦讓,尊重他人的意見。
記憶技巧:記憶敦讓這個成語可以從兩個字的意義入手。敦可以理解為忠誠正直的意思,而讓可以理解為推讓的意思。可以想象一個忠誠正直的人,主動讓利給他人,這就是敦讓的意義。
延伸學習: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尊重他人、推讓利益的價值觀,可以學習相關的成語和故事,如“謙虛謹慎”、“和而不同”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應該學會敦讓,不要爭吵。
2. 初中生:他是一個敦讓的學生,總是愿意幫助別人。
3. 高中生:在團隊合作中,敦讓是一種重要的品質,能夠增強團隊的凝聚力。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以敦讓的精神對待他人,尊重他們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