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壠
成語(Idiom):麥壠
發(fā)音(Pronunciation):mài l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受到壓迫、欺凌的人,比喻處境困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麥壠,古代農民在田地中間或田埂上,用麥秸、稻草等筑成的一種用來防止水流沖刷的臨時性土堤。這個成語比喻在社會生活中受到壓迫、欺凌或處于困境之中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被壓迫、欺凌或處境困難的人。可以用來形容社會底層的人、被迫害的弱勢群體、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麥壠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王莽傳》中,其中記載了王莽時期百姓的困苦生活。當時,百姓生活困難,被壓迫得像麥壠一樣。后來,這個成語就用來形容處于困境中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麥壠”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懷還不夠,他們仍然像麥壠一樣受到壓迫。
2. 在那個封建社會,婦女的地位就像麥壠,受到各種束縛和限制。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lián)想麥壠的形狀和用途,想象一個被壓迫的人被困在麥壠中,無法自由行動,從而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古代社會的不公正和壓迫的歷史事件,進一步理解這個成語的含義和使用場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說我們要互相幫助,不要讓同學感到像麥壠一樣的困難。
2. 初中生:班里有一個同學家境不好,我們要關心他,不要讓他感到像麥壠一樣被孤立。
3. 高中生:社會上存在很多的不公正現象,我們應該努力改變,不讓任何人再像麥壠一樣受到壓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