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身
基本解釋
(1).謂獻身。《晉書·桓溫傳》:“知欲躬率三軍,蕩滌氛穢,廓清中畿,光復舊京,非夫外身殉國,孰能若此者哉!”
(2).謂置身于世外。 唐 麴信陵 《移居洞庭》詩:“荷鋤分地利,縱酒樂天真,萬事更何有,吾今已外身。”
成語(Idiom):外身
發音(Pronunciation):wài shē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外表、外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外身是指一個人的外表或外貌。這個成語強調了外表與內在素質之間的關系,暗示了外表并不代表一個人的真正品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外身這個成語常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只看重外貌而忽視內在品質的情況。也可以用來提醒人們不要只看表面,要注重一個人的內在品質。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外身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中。故事講述了齊國國君襄公為了選妃,只看重女子的美貌而忽視了她們的內在品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看外表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看一個人的內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外身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外”表示外部,第二個字“身”表示身體。結合在一起表示一個人的外表或外貌。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只看重女孩的外身,而忽視了她的內在品質。
2. 不要被他的外身所迷惑,要看清他的真正本質。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外貌相關的形象來記憶這個成語。例如,想象一個人只看到別人的外表,而忽視了內在,就像只看到一個人的外身,而沒有看到他的內在。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外身相關的成語,如“內外有別”、“內外交困”等,來加深對這個主題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只看到了外身漂亮的同學,而沒有關心他們的內在。
2. 初中生:我們應該不只看外身,更要重視一個人的內在品質。
3. 高中生:社會上有很多人只看外貌,忽視了內在,這是不對的。
4. 大學生:我們應該摒棄只看重外貌的觀念,要注重一個人的內在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