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慆
基本解釋
無可懷疑。《左傳·昭公二十七年》:“ 孟懿子 、 陽虎 伐 鄆 。 鄆 人將戰。 子家子 曰:‘天命不慆久矣。使君亡者,必此眾也。’” 杜預 注:“慆,疑也。言棄君不疑。”
成語(Idiom):不慆
發音(Pronunciation):bù t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慆意指一個人言行輕浮、不嚴肅的態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慆這個詞語的本義是指喪失莊重、不正經。形容一個人言行舉止不端正,不嚴肅認真。通常用來批評那些輕浮、不守規矩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慆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言行不端正、不嚴肅認真的態度。可以用于生活中批評教育他人,也可以用于文學作品中形容某個角色的特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目前關于不慆成語的起源并沒有明確的故事或典故。它可能是由人們對某些輕浮、不守規矩的人的形象進行總結而來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慆是一個形容詞性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行舉止總是不慆,不夠莊重嚴肅。
2. 這種輕浮的態度真讓人看不起,簡直是不慆的表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不慆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莊重嚴肅的場合中,突然變得輕浮不嚴肅,這種態度非常不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不慆相關的成語,如不正經、輕佻等。同時也可以學習一些與莊重、嚴肅相關的成語,如莊重、莊嚴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課堂上老是開玩笑,真是不慆。
2. 初中生:他考試丟三落四,一副不慆的樣子。
3. 高中生:他對待學習總是草率敷衍,真是太不慆了。
4. 大學生:他對待工作總是不認真,一副不慆不慆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