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袒
成語(Idiom):鉤袒(gōu tǎn)
發音(Pronunciation):gōu t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明知故犯,故意違背法律、制度或道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鉤袒是由“鉤”和“袒”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鉤,表示勾引、誘惑;袒,表示露出、顯露。鉤袒的基本含義是指明知故犯,故意違背法律、制度或道義。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人心不正、品行不端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鉤袒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批評、指責那些明知道是錯的事情,卻故意去做的人。比如,可以用來形容那些明明知道考試作弊是不對的,卻還要去作弊的學生;或者形容那些明明知道違法行為會受到懲罰,卻還要去犯罪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鉤袒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一則故事。故事中,淮陰侯劉邦在戰爭中敗北后,被秦國的秦王胡亥逼迫投降。胡亥想要利用劉邦的軍隊來對付其他反抗者,于是他派遣人去勸說劉邦投降。劉邦的謀士陳平對此深感不安,他勸告劉邦不要相信胡亥的誘惑,不要犯下鉤袒之罪。劉邦最終聽從了陳平的勸告,沒有被胡亥的誘惑所動搖,最終成功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漢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式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明知道這樣做是違法的,卻還要去鉤袒。
2. 這個公司的老板明明知道不能偷稅漏稅,卻還要去鉤袒。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鉤袒”這個成語與“明知故犯”這個詞組進行聯想,因為它們的含義非常相似。你可以想象一個人用鉤子(鉤)故意露出(袒)自己的錯誤行為,從而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道德、法律相關的成語,如“明哲保身”、“守法如山”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明知道老師說不讓作弊,可他還是鉤袒地抄襲了同學的作業。
2. 初中生:他明明知道搶劫是違法的,卻還要去鉤袒,最終被警察抓住了。
3. 高中生:他明知道考試作弊是不對的,但還是鉤袒地使用了作弊器材,結果被老師發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