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
基本解釋
1947年5月,上海、南京、北平等地學生舉行以反內戰、爭民主為內容的五四紀念活動。上海學生在上街宣傳時遭國民黨軍警毆打和拘捕。20日,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學生在南京組成請愿團,進行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大游行,遭到鎮壓,學生一百余人被打傷,二十多人被捕,造成“五二血案”。血案發生后,在全國掀起了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群眾運動,形成了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二條戰線。
成語1:食不果腹(shí bù guǒ fù)
發音:shí bù guǒ fù
基本含義:指吃了東西卻不能滿足饑餓的感覺,形容食物不夠或吃的東西不好。
詳細解釋:食不果腹是由“食”、“不”、“果”、“腹”四個字組成的,其中“果腹”是指填飽肚子,而“食不果腹”則表示吃了東西卻不能滿足饑餓的感覺。這個成語主要用來形容食物不夠或吃的東西不好,無法滿足人的需求。
使用場景:可以用于形容吃了一些食物但仍然感到饑餓的情況,或者形容吃到的食物質量不好,無法滿足人的需求。
故事起源: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相傳,有一位叫張果腹的人在一個寒冷的冬天里,他餓得不行,于是去找人借點東西吃。他找到一個人家,對主人說自己餓了,希望能借點吃的。主人卻說:“我家里沒有什么能填飽你的肚子的東西。”張果腹聽后非常失望,他覺得主人不是真的沒有食物,而是不愿意幫助他。于是,他就用“食不果腹”這個成語來形容這個主人的態度。
成語結構:食不果腹的結構是“名詞+不+動詞+名詞”。
例句:
1. 他吃了一點點東西,但是還是食不果腹。
2. 這家餐館的菜太少了,根本食不果腹。
記憶技巧:可以將“食不果腹”與饑餓的感覺聯系起來,想象自己吃了一些東西卻無法滿足饑餓的感覺,從而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可以了解其他與饑餓相關的成語,如“饑不擇食”、“饑寒交迫”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吃了一些零食,但還是食不果腹。
2. 初中生:他在游戲中吃了很多虛擬食物,但還是食不果腹。
3. 高中生:在貧困地區,很多孩子每天只能食不果腹地生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