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夷
成語(Idiom):攘夷
發音(Pronunciation):ráng y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抵抗外來侵略者,驅逐外國勢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攘夷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成語,源自于中國古代的抵抗外來侵略的思想。攘夷強調了中國人民對于保衛國家領土和民族尊嚴的決心和勇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攘夷多用于描述抵抗外來侵略的行動和精神,可以用來表達對于保衛國家利益的決心和行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攘夷一詞最早出現于《左傳·文公二十四年》:“攘夷不休,不可猝也。”這句話意為“抵抗外來侵略者,決不放松,不能掉以輕心。”后來,攘夷成為了一個代表中國人民抵抗外敵的重要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攘夷由兩個字組成,攘意為抵抗,夷意為外來侵略者。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英雄人物為了攘夷而奮斗。
2. 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攘夷精神,為保衛祖國的繁榮而努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攘夷的“攘”字理解為“抵抗”,將“夷”字理解為“外來侵略者”,這樣就能夠更好地記住攘夷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國歷史上的攘夷運動,如鴉片戰爭、義和團運動等,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攘夷的背景和意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學習好,將來能夠為祖國的攘夷事業做出貢獻。
2. 初中生:在歷史課上,我們學習了中國抵抗外來侵略的攘夷運動。
3. 高中生:攘夷是中國人民為了保衛國家獨立和尊嚴而進行的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