喑聾
成語(Idiom):喑聾(yīn lóng)
發音(Pronunciation):yīn ló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說話聽不見或聽不清楚,形容人聾啞無聲。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喑聾是由“喑”和“聾”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喑指失去說話能力,聾指失去聽覺能力。喑聾合在一起,形容人無法說話或聽不見別人的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聾啞人或聽力受損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人不愿意說話或不理會他人的意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喑聾”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十四年》中。當時,昭公問左丘明一個問題,左丘明卻不回答,因此昭公說:“喑聾乎?”意思是在問左丘明為什么不回答他的問題。后來,這個成語就用來形容人不愿意說話或聽不見別人的話。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意外事故而成了喑聾人,無法與他人交流。
2. 這個小孩從小就是喑聾,無法聽到聲音,也無法說話。
3. 老板對員工的建議置之不理,就像是喑聾一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喑”和“聾”兩個字與失去聽覺和說話能力聯系起來,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聾啞相關的成語或詞語,如“聾子打燈籠”、“啞巴吃黃連”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表演讓人喑聾無聲,大家都看得出他的努力。
2. 初中生:她因為車禍而成了喑聾人,但她并沒有放棄學習和生活。
3. 高中生:這個政府官員對百姓的呼聲置之不理,真是喑聾無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