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等
基本解釋
古代政府將民戶按資產多寡分為不同等級以征收賦稅。 漢 代按財產比例向商人、手工業者,征賦稅, 北魏 獻文帝 天安 、 皇興 年間,將民戶分為三等九品,按戶等征稅,后廢; 北齊 再施行。 唐高祖 武德 六年定天下戶為三等, 武德 九年,又改為九等。 宋太祖 建隆 中,定民戶為九等,上四等按等出稅,其馀五等蠲免,實際僅五等; 宋仁宗 至和 時,遂行五則法,按資產多寡分為五等。 元 代分三等九甲,主要實施于中原地區。 明 代按職業分民戶、軍戶、匠戶三等,但不作為征稅的標準。后遂廢止。參閱《史記·平準書》、《魏書·食貨志》、《宋史·食貨志上五》、《明史·食貨志一》、《續文獻通考·戶口二》。
成語(Idiom):戶等
發音(Pronunciation):hù dě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群人,特指普通百姓。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戶等是由“戶”和“等”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戶”指的是住戶、家庭,“等”表示一類人、一群人。這個成語的含義是指一群普通百姓,即廣大的人民群眾。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戶等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普通人民,強調他們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可以用來形容人民群眾的力量、智慧和團結,也可以用來強調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態和社會地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僖公二十五年》中有一則故事,講的是齊國有一個貧窮的百姓,他家里只有一口鍋,沒有盆碗瓢盆等家具用具。有一天,這個百姓聽說國君要到他家做客,他非常焦急,因為家里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招待國君。于是,他就找來一些竹子和草,做了一個簡陋的盆盆碗碗,用來招待國君。國君看到這個情景后,對這個百姓非常感動,稱贊他是真正的“戶等”,即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意志和力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戶”、“等”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要關心和服務好廣大的戶等。
2. 普通百姓是國家的根基,他們是真正的戶等。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家庭里的人們團結一致,代表了廣大的人民群眾,形成了“戶等”。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戶等相關的成語,如“無戶之室”、“戶口”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全班同學都是戶等,大家要團結一致,共同進步。
2. 初中生:身為戶等,我們應該有責任和義務為社會做貢獻。
3. 高中生:戶等的力量是無窮的,只要我們團結起來,就可以創造奇跡。
4. 大學生:作為年輕一代的戶等,我們要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