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號
基本解釋
號召。 清 魏源 《圣武記》卷二:“惟難于舉兵之名,欲立 明 后,以召號天下。” 魯迅 《偽自由書·后記》引 微知 《從<春秋>與<自由談>說起》:“禮拜六派文人之在今日,已不敢復以禮拜六的頭銜以相召號,蓋已至強弩之末的時期了!”
成語(Idiom):召號
發音(Pronunciation):zhào hà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召號是指召喚或召集人們共同行動的號令。表示號令一出,眾人必須迅速響應并積極行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召號源自古代軍隊行軍時的號令,用于組織、指揮和控制士兵。召號是指通過發出特定的號聲或口令,來召集士兵們集結、行進或執行任務。成語“召號”比喻某個人或組織發出號令,要求其他人迅速響應并采取行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召號一般用于形容某個人或組織發出號令,要求其他人迅速行動的情況。它可以用于形容軍隊行軍時的號令,也可以用于比喻其他組織或個人在特定情況下發出的緊急指令。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召號”的故事起源于古代中國的軍事制度。在古代戰爭中,軍隊行軍時需要通過發出號令來組織士兵的行動。召號成為了一種重要的軍事信號,用于調集、指揮和控制士兵。隨著時間的推移,召號逐漸被引申為比喻他人發出號令的意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召號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是“召”,第二個字是“號”。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領導召號,要求所有員工立即參加緊急會議。
2. 老師召號,全班學生立刻安靜下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召號”與古代軍隊行軍時的號令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一個將軍發出號令,士兵們聽到號聲后迅速集結、行進的場景,這樣可以更容易記住“召號”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軍事制度和戰爭策略,以及其他與軍事相關的成語和詞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召號,我們要排隊進教室。
2. 初中生:校長召號,要求全校師生參加晨會。
3. 高中生:班主任召號,要求同學們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4. 大學生:學生會召號,號召大家參加校園文化節。
5. 成年人:公司領導召號,要求員工加班完成緊急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