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正
成語(Idiom):板正
發音(Pronunciation):bǎn zhè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態度端正、舉止莊重,不偏不倚,不偏不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板正形容人的言行舉止得體,不偏不倚,不偏不倚。形容人的態度端正,舉止莊重,言行得體。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該成語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態度端正,舉止莊重,不偏不倚。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或挑戰時表現得非常穩健和可靠。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晉書·王羲之傳》記載了一個關于“板正”的故事。據說,晉朝時期,有一位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他的書法非常出色,被譽為“書圣”。有一次,王羲之在書法家的聚會上,他的書法作品被人嘲笑,他并沒有生氣或爭辯,而是保持了端正的態度,繼續書寫。他的舉止莊重,態度端正,最終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贊賞。從此以后,人們用“板正”來形容一個人的態度端正,舉止莊重。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板”和“正”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舉止莊重,言行得體,總是能給人一種板正的印象。
2. 在困難面前,他表現得非常板正,從不退縮。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板正”與“擺正”進行聯想,將“擺正”與正確的態度和舉止聯系起來。通過聯想記憶,可以更容易地記住“板正”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禮儀和儀態相關的成語,如“舉止大方”、“言行舉止”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教育我們要在學校里舉止端正,不偏不倚。
2. 初中生:在參加比賽時,我們必須保持板正的態度,不被壓力影響。
3. 高中生:作為學生代表,我們應該以板正的形象為學校爭光。
4. 大學生:在社交場合中,我們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保持板正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