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錫
基本解釋
(1).古代天子賜給諸侯、大臣的九種器物,是一種最高禮遇。《公羊傳·莊公元年》“錫者何?賜也;命者何?加我服也” 漢 何休 注:“禮有九錫:一曰車馬,二曰衣服,三曰樂則,四曰朱戶,五曰納陛,六曰虎賁,七曰宮矢,八曰鈇鉞,九曰秬鬯。”《漢書·武帝紀》:“ 元朔 元年,冬十一月……有司奏議曰:古者,諸侯貢士,壹適謂之好德,再適謂之賢賢,三適謂之有功,乃加九錫。” 宋 林逋 《深居雜興詩》之四:“三千功行無圭角,可望虛皇九錫表。” 明 楊珽 《龍膏記·寵賜》:“羣僚皆拱向,九錫足恩光。”
(2). 魏 晉 六朝 掌政大臣奪取政權、建立新王朝率皆襲 王莽 謀 漢 先邀九錫故事,后以九錫為權臣篡位先聲。 唐 杜牧 《和野人殷潛之題籌筆驛十四韻》:“ 三吳 裂婺女,九錫獄孤兒。”《新五代史·孔循傳》:“ 太祖 曰:‘我不由九錫作天子可乎?’” 清 趙翼 《五人墓》:“縱撰九錫盜神器,中外臣僚孰枝梧。”詩中“九錫”是指九錫文。
成語(Idiom):九錫(jiǔ xī)
發音(Pronunciation):[jiǔ x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九種尊貴的禮遇和殊榮。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九錫是古代帝王封賞臣下的一種儀式,表示對臣子的嘉獎和賞識。九錫包括金魚袋、錫馬蹄、紫綬、金環、金幢、金雞、金犢、金珠和金璽等。九錫象征著至高無上的榮譽和地位,表示對受賞者的極高評價。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九錫常用于形容人們受到特殊待遇或賞識,也可以用于形容某人被賦予特殊權力或地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九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當時,帝王封賞臣下時會賜予九種尊貴的禮遇和殊榮,以示對其忠誠和貢獻的肯定。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九錫是一個名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為多年來對國家的貢獻,得到了九錫。
2. 領導對他的工作非常滿意,給予了他九錫。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九錫的九個字拆分開來記憶,每個字對應一種尊貴的禮遇和殊榮,如金魚袋、錫馬蹄等。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古代封賞制度和禮儀,以及其他與榮譽和尊貴相關的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給我九錫,我覺得很開心。
2. 初中生:他因為在比賽中獲得第一名,得到了九錫。
3. 高中生:他因為在學術研究上的突出貢獻,被授予九錫。
4. 大學生:他在社團活動中表現出色,獲得了九錫的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