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嗟
基本解釋
(1).嘆詞。表示贊嘆。《詩·周南·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毛 傳:“于嗟,嘆辭。”《詩·召南·騶虞》:“彼茁者葭,壹發五豝,于嗟乎騶虞。” 鄭玄 箋:“于嗟者,美之也。”
(2).嘆詞。表示悲嘆。《詩·邶風·擊鼓》:“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鄭玄 箋:“嘆其棄約,不與我相親信。亦傷之。”《史記·呂太后本紀》:“ 趙王 餓,乃歌曰……于嗟不可悔兮寧蚤自財,為王而餓死兮誰者憐之!” 唐 元稹 《唐故建州蒲城縣尉元君墓志銘》:“禽交加,六神沒,于嗟 元君 歸此室。”
成語(Idiom):于嗟(yú jiē)
發音(Pronunciation):yú jiē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表示惋惜、嘆息,對事物感到遺憾或可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于嗟是由“于”和“嗟”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于”表示在、于是,而“嗟”表示嘆息、悲嘆。于嗟意味著因某種原因感到遺憾、悲傷或感嘆。這個成語常用來表達對事物的不滿、遺憾或悔恨之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于嗟常常用于表達對某種情況或事物的遺憾、惋惜之情。例如,在描述一個失去機會的情況時,可以使用于嗟來表達遺憾;在描述一個不如意的結果時,也可以使用于嗟來表達悔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于嗟的故事并不多見,但它的使用已經可以追溯到古代。從字面上看,“于嗟”可以理解為“在嘆息”或“對嘆息”。這個成語可能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但具體的故事起源已經無從考證。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于嗟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于”作為介詞,表示在、于是;“嗟”作為動詞,表示嘆息、悲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本有機會成功,可惜于嗟無緣。
2. 在事后回想,我為自己當時的決定于嗟不已。
3. 這個項目本有很大的潛力,可惜于嗟未能實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遺憾”、“悔恨”等詞語進行聯想,來記憶于嗟的含義。想象一個人面對遺憾的事情,嘆息道:“于嗟,真是可惜啊!”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除了了解于嗟的基本含義和用法,還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嘆為觀止”、“感慨萬分”等,來豐富自己的漢語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于嗟自己沒有好好學習,現在后悔了。
2. 初中生(13-15歲):他于嗟自己沒有及時報名參加比賽,錯過了一個展示才華的機會。
3. 高中生(16-18歲):考試結束后,同學們紛紛于嗟自己沒有復習更多知識,感到很遺憾。
4. 大學生(19-22歲):在大學期間,我于嗟自己沒有更好地利用時間,錯過了很多寶貴的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