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力
基本解釋
(1).象聲詞。嘆息聲。《晉書·五行志中》:“ 明帝 太寧 初,童謡曰:‘惻惻力力,放馬山側。大馬死,小馬餓。高山崩,石自破。’” 唐 李紳 《聞里謠效古歌》:“惡聲主吏噪爾門,唧唧力力烹鷄豚。” 清 曹寅 《江村雜詠·耕煙閣》:“敕敕復力力,一犂春雨晴。”
(2).盡力的樣子。 明 沉自徵 《簪花髻》:“引得那 王留兒 ,足力力地隨;逗得那胖姑兒,氣吁吁聲喘息。”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記》卷一:“壁間畫群猴……有偃體者,數猴舁其首與足,力力然趨。”
成語(Idiom):力力
發音(Pronunciation):lì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力量強大、有力氣。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力力是一個形容詞,表示力量強大、有力氣。可以用來形容人的身體強壯,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決心堅定、意志堅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力力常用于描述體力強健、精力充沛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團隊或組織的能力強大。此外,力力還可以用來形容人的意志堅定、決心堅強。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力力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昭公十五年》。當時,昭公問周公如何治理國家,周公回答說:“力力者,有力之謂也。”意思是說,有力量、有能力的人,才能治理好國家。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力力是重復結構的成語,由兩個相同的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練習了很多年,現在的身體已經非常力力了。
2. 這個團隊的成員都非常力力,能夠應對各種困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力量”、“力氣”等詞語進行聯想記憶,幫助記憶成語“力力”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力量、體力、意志等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力爭上游”、“力不從心”、“力挽狂瀾”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練習了很多年的功夫,現在的身體已經非常力力了。
2. 初中生:這個運動隊的隊員都非常力力,能夠戰勝任何對手。
3. 高中生:他在面對困難時始終保持著力力的意志,從不輕易放棄。
4. 大學生: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應該發揮自己的力量,為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