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績
基本解釋
為國家所建立的功績。 唐 李乂 《哭仆射鄂公楊再思》詩:“端揆凝邦績,臺階闡國猷。”
成語(Idiom):邦績(bāng jì)
發音(Pronunciation):bāng j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國家的功績和成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邦績是由“邦”和“績”兩個詞組成的成語。“邦”指國家,“績”指功績。邦績指國家的功績和成就,表示一個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邦績常用于描述一個國家在某個領域或某個歷史時期取得的重大成就。可以用來表達對國家的贊美和敬佩之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漢書·律歷志》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漢武帝時期,有一位名叫張湯的官員,他以治理邊疆、抵御外敵等方面的成就被贊譽為“邦績”。后來,這個詞逐漸被用來形容國家的功績和成就。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詞組成,沒有特定的成語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的邦績使得世人刮目相看。
2. 他為國家的邦績而自豪。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邦”字中的“邦國”,表示國家,而“績”字中的“績效”,表示成就。將兩個字聯想在一起,形成“邦績”的意思,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國運昌隆”、“國泰民安”等,深入了解國家的發展和繁榮。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為祖國的邦績而自豪。
2. 初中生:這個國家的邦績是我們一代人的驕傲。
3. 高中生:只有努力學習,才能為國家的邦績貢獻自己的力量。
4. 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為實現中國夢做出自己的邦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