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讐
基本解釋
亦作“ 民仇 ”。1.謂人民怨恨、反對。《逸周書·芮良夫解》:“民歸於德。德則民戴,否則民讐。”
2.人民的仇恨。 王德鍾 《十九歲述懷》詩之五:“國難方殷拋蠹簡,民仇未報祝龍泉。”
成語(Idiom):民讐
發音(Pronunciation):mín chó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民間的仇恨和紛爭。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民讐是指民間的仇恨和紛爭,特指因為個人利益、家族恩怨或地方矛盾而引發的糾紛和爭斗。它強調了個人情感和社會關系對于社會和諧的重要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民讐常用于描述個人之間的爭斗和紛爭,也可以用來批評社會上因個人利益而引發的沖突和矛盾。在文章、演講或討論中,可以使用民讐來強調團結合作、和諧共處的重要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民讐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一篇中,引用了戰國時期的故事。故事講述了一個村莊內兩個家族因為爭奪一片土地而發生了長期的紛爭和戰斗,導致了村莊的破敗和社會的動蕩。這個故事通過“民讐”這個成語,告誡人們要避免個人恩怨和紛爭,以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民讐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民”和“讐”。其中,“民”表示人民、百姓,“讐”表示仇恨、紛爭。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兩家的民讐已經持續了好幾代人。
2. 民讐不可為,團結才能強大。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民讐”與“民間糾紛”相聯想,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冤家路窄”、“水火不容”等,以豐富對于人際關系和社會矛盾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之間的民讐是因為一塊玩具而引發的。
2. 初中生:這個地方的兩個家族因為土地問題一直有民讐。
3. 高中生:在這個小鎮上,因為家族間的民讐,人們生活得很艱難。
4. 大學生:我們應該摒棄個人恩怨,避免民讐的發生,共同建設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