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惻
基本解釋
仁愛憐憫。《后漢書·列女傳·董祀妻》:“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三國志·魏志·陳群傳》:“臣父 紀 以為 漢 除肉刑而增加笞,本興仁惻,而死者更眾。”《南史·孔琳之傳》:“ 漢文 發仁惻之意,傷自新之路莫由,革古創制,號稱刑厝。”
成語(Idiom):仁惻(rén cè)
發音(Pronunciation):rén c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仁慈憐憫,對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仁惻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仁”意為仁愛、善良,“惻”意為同情、憐憫。仁惻的含義是指一個人對他人的痛苦、困境等感同身受,表達出關懷、同情和慈悲的情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仁惻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對他人遭遇的不幸或痛苦表達出深切的同情和關懷之情。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善良和慈悲心,也可以用來形容一種對他人不幸遭遇感同身受的情感,表達出對他人的關心和同情之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仁惻”最早出自于《論語·子張》:“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辭讓之心,亦孰有之。’”這段對話表達了孔子對于仁愛之道的理解,其中“惻隱之心”即為仁惻之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仁惻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感到非常仁惻,經常捐助他們。
2. 在災難面前,人們展現出了仁惻之情,積極伸出援助之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仁惻”與“人惻”聯想起來,表示一個人對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仁惻相關的成語,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仁至義盡”等,以加深對于仁惻概念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很仁惻地幫助了一個受傷的小動物。
2. 初中生:我感到很仁惻,因為我能理解他人的困境。
3. 高中生:仁惻的品質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它能讓我們更加關心他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