卬曲
基本解釋
俯仰,高低。猶言無論怎樣。 馬王堆 漢 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自趙獻書于齊王章(一)》:“ 燕王 甚兌(悅),其於 齊 循善。事卬曲盡從王,王堅 三晉 亦從王,王取 秦 楚 亦從王。”
成語(Idiom):卬曲
發音(Pronunciation):yǎng q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行走時身體前傾,彎腰駝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卬曲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卬”意為直立、挺起,表示身體的姿勢;“曲”意為彎曲、屈曲,表示身體的動作。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人行走時身體前傾、彎腰駝背的樣子。它常用來形容人行走時姿勢不端正、態度不自信或者表示某人在做事時態度謙虛、低調。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卬曲這個成語可以用于形容人行走時姿態不端正、駝背彎腰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人在做事時態度謙虛、低調。它常常用來批評或者警示別人不要顯得過于謙虛或低姿態,也可以用來自嘲或者自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卬曲這個成語的起源并沒有明確的故事,它是根據人們對人行走時姿態的觀察和總結而來的。在古代,人們普遍認為直立、挺胸、挺背是一種自信、自尊的姿態,而駝背彎腰則被認為是一種姿態不端正、缺乏自信的表現。因此,卬曲成語就用來形容人行走時姿態不端正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卬曲是一個形容詞性的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固定的詞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走路總是卬曲著身子,顯得很沒自信。
2. 她在領獎時卬曲著身子,一副低調謙虛的樣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卬曲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在行走時身體前傾、彎腰駝背的樣子,然后將這個形象與卬曲這個成語聯系起來,這樣就可以幫助記憶卬曲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姿態、行走相關的成語,如“挺胸抱腹”、“揚眉吐氣”等,以豐富詞匯和提高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看到一個人卬曲著身子走路,好像很累的樣子。
2. 初中生:他在面試時卬曲著身子,顯得很缺乏自信。
3. 高中生:她在領獎時卬曲著身子,一副低調謙虛的樣子,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 大學生:不要總是卬曲著身子,要挺起胸膛,自信地面對生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