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sān zhēn jiǔ liè ㄙㄢ ㄓㄣ ㄐㄧㄨˇ ㄌㄧㄝ ˋ三貞九烈(三貞九烈)
舊時形容婦女重視貞節,寧死不改嫁,不失身。三、九,極言其甚。 元 白樸 《墻頭馬上》第三折:“隨漢走,怎説三貞九烈?” 明 無名氏 《金雀記·投崖》:“聽訴因,三貞九烈全閨閫;草茅庵,且淹留幾旬。”《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九回:“甚么三貞九烈?都是哄人的説話!”亦作“ 三貞五烈 ”。 夏衍 《上海屋檐下》第一幕:“你要他三貞五烈,這不是太……。”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三貞九烈
成語(Idiom):三貞九烈 (sān zhēn jiǔ liè)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zhēn jiǔ li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婦女在婚姻中保持忠貞、節操和貞潔的美德。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貞九烈是中國古代社會對婦女的道德要求的總稱。其中,“三貞”指的是忠貞、節操和貞潔,“九烈”指的是忍辱負重、烈焰烹油、戰戰兢兢、鞠躬盡瘁、慷慨就義、舍己救人、節儉勵志、立志讀書、不辱使命。這些美德代表了婦女在婚姻和家庭中應該遵循的道德準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貞九烈常用于形容婦女在家庭、婚姻中的高尚品質和忠誠精神。也可以用來贊美婦女在困境中堅守原則、勇于犧牲的精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貞九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和婦女倫理觀念。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的小說《西游記》中,描述了觀音菩薩在西天取經途中遇到的一個婦女,她孤身一人在大火中烹油,以幫助觀音菩薩渡過火海。這個故事展示了婦女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忠貞和勇敢。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貞九烈是一個由“三貞”和“九烈”組成的固定搭配,表示一種婦女的美德和道德要求。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她是個三貞九烈的好妻子,對丈夫始終忠誠。
2. 她的行為展示了三貞九烈的高尚品質。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貞九烈”分為兩部分來記憶,首先記住“三貞”代表忠貞、節操和貞潔,然后記住“九烈”代表忍辱負重、烈焰烹油、戰戰兢兢、鞠躬盡瘁、慷慨就義、舍己救人、節儉勵志、立志讀書、不辱使命。可以通過反復朗讀和寫下這些詞語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婦女的地位和儒家思想對婦女的影響。還可以學習其他與婦女美德相關的成語,如“貞節烈婦”、“貞石烈女”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她的媽媽是個三貞九烈的好媽媽,對爸爸很好。
2. 初中生:我們應該向三貞九烈的女性學習,堅守自己的原則。
3. 高中生:這個故事展示了三貞九烈的婦女在困境中的勇敢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