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議
基本解釋
(1).公正的言論。《左傳·昭公三年》:“二子曰:‘吾不可以正議而自與也。’”《漢書·朱博傳》:“初, 哀帝 祖母 定陶太后 欲求稱尊號,太后從弟 傅喜 為大司馬,與丞相 孔光 、大司空 師丹 ,共持正議。” 宋 司馬光 《論橫山疏》:“鄰人竊己之財,己以正議責之可也。” 章炳麟 《序<革命軍>》:“然自 乾隆 以往,尚有 呂留良 、 曾靜 、 齊周華 等持正議以振聾俗,自爾遂寂泊無所聞。”
(2).謂秉正發(fā)表議論。《后漢書·翟酺傳》:“朝臣在位,莫肯正議,翕翕訾訾,更相佐附。”《三國志·魏志·張邈傳》:“ 袁紹 既為盟主,有驕矜色, 邈 正議責 紹 。”《新唐書·上官儀傳》:“自 褚遂良 等元老大臣相似屠覆,公卿莫敢正議。”
成語(Idiom):正議(zhèng yì)
發(fā)音(Pronunciation):zhèng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正直公正地進行討論或辯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正議是由“正”和“議”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正”表示正直、公正,而“議”表示討論、辯論。正議的含義是指以正直、公正的態(tài)度進行討論或辯論的意思。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正議常用于形容人們在討論或辯論問題時,秉持公正、客觀的態(tài)度,不偏袒任何一方,以求得真理。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公眾輿論、法庭審理、學術研究等場景中的正義和公正。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正議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左傳》中。《左傳》是中國古代的一部重要史書,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歷史事件和政治斗爭。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魯國的一位名叫子產(chǎn)的賢臣。子產(chǎn)在魯國時,一直以正直公正著稱。有一次,他在朝廷上對一位官員的政策進行了公開的批評,但是他的批評卻被其他官員視為是不敬和不合適的。然而,子產(chǎn)堅持自己的觀點,堅持公正地進行討論,最終贏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認可。從此以后,正議成為了形容正直公正的一種方式。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正議的成語結構是“形容詞 + 動詞”,其中形容詞“正”表示正直、公正,動詞“議”表示討論、辯論。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在會議上進行了一場正議,最終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2. 這個案件需要進行正議,以確保公正的判決結果。
3. 學術界對這個理論進行了正議,出現(xiàn)了不同的觀點和解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正議”拆分為“正”和“議”兩個字來記憶。其中,“正”表示正直、公正,而“議”表示討論、辯論。可以將“正議”理解為以正直、公正的態(tài)度進行討論或辯論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正義、公正和討論辯論的概念,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和詞語,如“公正無私”、“辯論藝術”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應該在班級會議上進行正議,共同商討怎樣改善學校的環(huán)境。
2. 初中生:老師帶領我們進行了一次正議,討論如何改進學習方法和提高成績。
3. 高中生:學生會舉行了一場正議,討論如何提高學校的學術水平和豐富課外活動。
4. 大學生:在課堂上,我們經(jīng)常進行正議,探討各種學術問題和現(xiàn)實挑戰(zhàn)。
5. 成人:社區(qū)居民進行了一次正議,討論如何改善社區(qū)環(huán)境和提高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