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段
基本解釋
(1).大部分。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shù)·養(yǎng)羊》:“﹝乳皮﹞下湯又研,亦下冷水,純是好酥。接取,作團,與大段同煎矣。”大段,指抨酥時所得的大量酥油。 宋 陳師道 《后山叢談》卷一:“ 邢 洛 之北,游騎侵掠。 大名 東北縣分,老小大段驚移。”
(2).形容數(shù)量多。 清 李漁 《閑情偶寄·器玩·制度》:“夫我竭此大段心思,不可不謂經(jīng)營慘澹,而人莫之則傚者,其故何居?”
(3).重要的;主要的。 唐 張固 《幽閑鼓吹》:“后有大段事,勿與少年郎議之。”《朱子語類》卷十三:“世事無時是了,且揀大段,無甚緊要底事,不要做。”
(4).猶大略,大體。《朱子語類》卷三:“道家修養(yǎng)有這説,與此大段相合。”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四》:“上自王公貴人,下至婦人女子,每談禪拜佛,無不灑然色喜者,然大段有二:血氣已衰,死生念重……而藉手苦空之教,冀為異日輪迴之地。”
(5).猶言十分。 宋 范仲淹 《與指使魏佑書》:“ 偃師 七郎拋卻母,必是大段不易。” 宋 蘇軾 《答王定國書》:“如國手棋,不須大段用意,終局便須贏也。”《朱子語類》卷四九:“如 子貢 在當時想是大段明辨,果斷通曉事務,歆動得人。”
(6).較長的段落。 張庚 《向<十五貫>的成功經(jīng)驗學習》:“大段的唱減少了;無論在舞臺上或本子上,看起來都感覺得非常簡練易懂。”
(7).謂繡緞。段,通“ 緞 ”。 清 梅曾亮 《禮部尚書李公墓碑》:“十六年大考,賞大段,遷贊善中允,任 貴州 學政。”
成語(Idiom):大段
發(fā)音(Pronunciation):dà du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文章或演講內(nèi)容豐富、連貫、有條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文章或演講內(nèi)容豐富、連貫、有條理,不間斷地展開,沒有中途的斷續(xù)或雜亂。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大段常用于描述文章、演講、講話等內(nèi)容的連貫性和豐富性。可以用于贊美一篇內(nèi)容豐富、邏輯清晰的文章,也可以用于批評一篇內(nèi)容雜亂、不連貫的文章。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大段一詞最早見于《東京夢華錄》,該書是明代作家黃宗羲的一部雜記隨筆集。在書中,黃宗羲寫道:“(文章)若能大段大段,不斷不斷,如長江之水,滾滾而下,豈非大暢乎?”這里的“大段”形容文章的連貫性和豐富性,后來逐漸演變成成語。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篇論文寫得大段連貫,邏輯清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他的演講大段大段地展開,讓聽眾一直保持了高度的注意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大段”與連貫、豐富的意思聯(lián)系起來,想象一篇文章或演講像一條長長的河流,滾滾而下,沒有中斷,這樣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文章、演講相關(guān)的成語,如“文不加點”、“鐵案如山”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作文寫得大段大段的,老師夸獎了我。
2. 初中生:老師講課的時候總是大段大段地說,我們都能聽懂。
3. 高中生:這篇文章的結(jié)構(gòu)很差,沒有大段感,讀起來很費勁。
4. 大學生:我覺得這篇演講很有水平,大段展開,邏輯很清晰。
5. 成人:這本小說的描寫非常細膩,大段的文字讓人感受到了作者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