贓濫
成語(Idiom):贓濫(zāng làn)
發音(Pronunciation):zāng l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貪污腐敗、貪贓枉法,違法亂紀的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贓濫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贓指非法所得、貪污之物,濫指過度、過分。贓濫一詞形容人們貪婪地追求個人利益,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財富或權力,破壞社會秩序和道德倫理。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贓濫這個成語常用于批評貪污腐敗、違法亂紀的行為,用以警示人們遠離貪欲和不正之舉。在新聞報道、社會評論、教育教育等場景中,可以使用贓濫來形容腐敗現象或者批評不法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養生主》有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官員叫趙盾,他貪污受賄,收受大量贓物。有一天,趙盾的兒子在玩耍時不小心將贓物濫灑一地,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人們紛紛議論,對趙盾的貪污行為表示憤慨,從而形成了“贓濫”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詞是“贓”,修飾詞是“濫”。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官員竟然公然贓濫,不可原諒!
2. 他因為贓濫貪污,最終被判刑入獄。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贓”字與“濫”字分開記憶,聯想贓物濫灑一地的場景,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貪污腐敗相關的成語,如“貪贓枉法”、“貪墨成風”等,可以深入理解貪污現象對社會的危害。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班上有一個同學在考試時作弊,這是贓濫行為。
2. 初中生:那些貪污公款的官員真是贓濫之徒,應該受到嚴懲。
3. 高中生:社會上的腐敗現象嚴重,贓濫之風必須被徹底掃除。
4. 大學生:作為新一代的青年,我們要堅決抵制贓濫行為,傳承廉潔的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