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粟
基本解釋
◎ 包粟 bāosù
[corn] 〈方〉∶包米。亦稱“苞粟”
詳細解釋
即玉米。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頒行歷書》:“立夏四:北方地煖,始種包粟。” 韋其麟 《百鳥衣》:“ 古卡 種的包粟,比別人高一半。”
成語(Idiom):包粟
發音(Pronunciation):bāo s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包粟是指為了生活費而到處乞討糧食。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包粟是一個古代的成語,其中“包”指的是討要,乞討的意思,“粟”是指糧食。包粟的含義是為了生活費而四處乞討糧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包粟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生活貧困,無法自給自足,只能靠乞討來維持生計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人生活拮據,沒有經濟來源而四處借錢或乞討。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包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故事《孟子·滕文公下》中。故事中,滕文公問孟子:“我國家的國庫空了,沒有糧食了,我該怎么辦?”孟子回答說:“你可以包粟。”這個故事中的“包粟”就是指討要糧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包粟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其中“包”是動詞,表示討要,乞討;“粟”是賓語,表示糧食。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家庭非常貧困,只能包粟度日。
2. 在經濟困難的時期,他不得不包粟來維持生計。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包粟的發音與“飽肚”進行聯想,兩者的發音相似。想象一個饑餓的人四處乞討糧食來飽肚的場景,幫助記憶包粟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與貧困、乞討相關的成語,如“乞丐變太子”、“丐幫首領”等,可以幫助擴展詞匯量和理解成語的用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家很窮,只能包粟過日子。
2. 初中生: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他不得不包粟來維持生計。
3. 高中生:他的家庭經濟狀況很差,只能包粟度日。
4. 大學生:在求學期間,他的經濟來源有限,不得不包粟來支付學費和生活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