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誦
成語(Idiom):粗誦
發音(Pronunciation):cū sò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朗讀或背誦時聲音沉悶、低沉、粗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粗誦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粗”表示聲音沉悶、低沉,第二個字“誦”表示背誦、朗讀。粗誦的含義是指朗讀或背誦時聲音沉悶、低沉、粗糙,沒有抑揚頓挫的韻律美。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粗誦一詞常用于形容朗讀或背誦時聲音不悅耳的情況,通常帶有一種粗糙、粗暴的語調。可以用來形容某人背誦詩詞或朗讀文章時聲音不好聽,也可以形容某人對待文學作品時不加修飾、不講究聲音的美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粗誦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論語·子罕》一篇中,原文是“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其中“與命與仁”這個詞語的意思是“背誦《命》和《仁》兩篇文章”。后來,人們用“粗誦”來形容背誦時聲音沉悶、低沉,沒有抑揚頓挫的韻律美。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粗誦了一首古詩,聲音沉悶得讓人難以入耳。
2. 這位演員在表演時粗誦了一段戲詞,沒有把握好韻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粗誦”這個詞語與聲音低沉、粗糙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人朗讀或背誦時聲音沉悶、低沉的場景,有助于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朗讀、背誦相關的成語,如“低聲下氣”、“聲情并茂”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課堂上粗誦了一篇古文,聲音很不好聽。
2. 初中生:他粗誦了一首古詩,沒有把握好韻律。
3. 高中生:他粗誦了一段文言文,沒有展現出應有的文學感。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