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貢
基本解釋
(1).《書·禹貢》:“厥包橘柚錫貢。”謂包裹橘柚而進貢天子。后以“包貢”指進貢。 宋 黃庭堅 《送張謨河東漕使》詩:“紫參可撅宜包貢,青鐵無多莫鑄錢。” 宋 陸游 《玉局觀拜東坡畫像》詩:“太平極 嘉祐 ,珠玉始包貢。”
(2).泛指貢品。 宋 黃庭堅 《曉放汴州》詩:“霜清漁下流,橘柚入包貢。”
成語(Idiom):包貢
發音(Pronunciation):bāo gò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替人承擔責任或代替他人做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包貢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包指替代、代替,貢指貢獻、貢品。包貢的含義是替人承擔責任或代替他人做事。形象地比喻一個人為了幫助他人或完成某項任務而主動承擔責任或代替他人去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包貢常用于形容一個人主動承擔責任或代替他人做事的情況。可以用來贊揚一個人的勇氣、責任心和樂于助人的精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包貢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位官員包公。包公是北宋時期的一個著名的清官,他以廉潔公正、勇于擔責而聞名于世。據傳,有一次包公在審理一樁案件時,發現被告是個貧苦的農民,為了保護農民,他主動承擔了被告的責任,受罰代替了農民。這個故事流傳下來,人們用“包貢”來形容一個人主動承擔責任或代替他人做事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包貢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包是動詞,貢是賓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包貢了我很多工作,讓我能夠集中精力做其他事情。
2. 在困難時刻,他主動包貢,幫助了我們渡過難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包貢這個成語可以聯想包公的故事,想象包公為了保護農民主動承擔責任的情景,這樣可以更容易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包公的故事和他的廉潔公正的品質,可以深入理解包貢這個成語的含義和背后的價值觀。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看到有人丟了錢包,我主動包貢,幫他找到了。
2. 初中生:班里有同學生病了,我主動包貢,幫他完成了作業。
3. 高中生:我在學校的志愿者活動中包貢了很多工作,幫助了需要幫助的人。
4. 大學生:我在社團擔任了領導職務,包貢了很多工作,為大家的活動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