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錙銖不爽(zī zhū bù shuǎng)
發(fā)音(Pronunciation):zī zhū bù shuǎ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對每一分錢或每一件事都非常計較,不肯多給或多做。
詳細(xì)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錙銖,古代貨幣的最小單位,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一分錢。不爽,不舒服、不滿意。錙銖不爽形容一個人對每一分錢或每一件事都極為計較,不肯多給或多做,非常吝嗇或小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錙銖不爽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對待金錢或事物非常吝嗇、吝嗇小氣的態(tài)度。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過分計較小事情或小利益,不肯付出多一點,或者對待別人的付出不夠感激。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在唐代,有一個官員名叫李膺,他非常吝嗇,對待每一分錢都非常計較。有一天,他聽說有人在深夜偷了他家的一錠銀子,于是他立刻點起蠟燭,仔細(xì)數(shù)了數(shù)家里的每一分錢,發(fā)現(xiàn)只少了一錠銀子。于是他興奮地說:“原來我家里的每一分錢都在!”這個故事流傳開來,后來人們用“錙銖不爽”來形容一個人對每一分錢都非常計較。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錙銖不爽是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錙銖”表示小錢、小事,而“不爽”表示不滿意、不舒服。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待每一分錢都錙銖不爽,從來不肯多花一分。
2. 她對待工作非常錙銖不爽,從來不肯多做一點。
3. 這個老板對待員工的付出總是錙銖不爽,不給予任何認(rèn)可和回報。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聯(lián)想“錙銖”這個詞與“小錢、小事”相關(guān),而“不爽”則表示不滿意、不舒服的感覺。可以想象一個人對待每一分錢都非常計較,不肯多給或多做的情景,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xué)習(xí)(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xué)習(xí)其他與金錢、計較相關(guān)的成語來擴展對于這個主題的了解,例如“一毛不拔”、“斤斤計較”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xué)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xué)生:我家門口的李叔叔對于零花錢可是錙銖不爽,從來不肯多給一分錢。
2. 初中生:她對待每一分錢都錙銖不爽,從來不肯多花一點在自己身上。
3. 高中生:這個老板對待員工的付出總是錙銖不爽,從來不給予任何回報和認(rèn)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