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阇黎
成語(Idiom):阿阇黎
發音(Pronunciation):ā shé l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無法改變自己的本性或天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阿阇黎源自佛教經典《大般涅槃經》,原意為“無可改變”,后來引申為指人的本性或天性無法改變。這個成語表達了人的本性是固定的,無法通過外力或努力改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阿阇黎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性格、行為或習慣無法改變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固執、頑固或不能改正的缺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阿阇黎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佛教經典《大般涅槃經》中,佛教徒常用它來表達人的本性是固定的,無法改變。后來,這個成語逐漸在漢語中廣泛使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阿阇黎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詞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固執和頑固的性格就像是阿阇黎一樣,無法改變。
2. 盡管他努力想改正自己的缺點,但阿阇黎的本性使他無法成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將“阿阇黎”聯想為一個非常固執的人的名字,這個人的性格無法改變。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佛教有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大般涅槃經》了解更多關于阿阇黎的內容。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頑固性格就像是阿阇黎一樣,無法改變。
2. 初中生:她的固執和執著讓人覺得她就像阿阇黎一樣,無法改變。
3. 高中生:他一直都是一個非常固執的人,就像是阿阇黎一樣,無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