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fǎn piáo huán chún ㄈㄢˇ ㄆㄧㄠˊ ㄏㄨㄢˊ ㄔㄨㄣˊ反樸還淳(反樸還淳)
復歸于樸實、淳正。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先生曰:‘子以明道者,使其反樸還淳,而見諸行事之實乎;抑將美其言辭,而徒以譊譊於世也?’” 明 歸有光 《送許子云之任分宜序》:“嘗愿天子與二三大臣,留意郡縣,慎擇守令,庶幾有反樸還淳之漸。”亦作“ 反正還淳 ”。 明 李詡 《戒庵老人漫筆·張羅峰》:“今乃人人侈用,一變至此,誠不可不反正還淳。”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反樸還淳
成語(Idiom):反樸還淳(fǎn pǔ huán chún)
發音(Pronunciation):fǎn pǔ huán chú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人們心靈深處的樸實本性進行還原,回歸真實;也指對文化、風俗、道德等進行復古,回歸傳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反樸還淳是一個由兩個相對獨立的詞語組成的成語。樸實是指人的本性,簡單、真實;淳厚是指人的品質,純樸、善良。反樸表示對樸實本性的否定,還淳則表示回歸純樸善良的品質。整個成語的意思是指還原人們內心的樸實本性,回歸真實善良的品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反樸還淳通常用來形容對人性、道德或文化的回歸和復興。它可以用來表達對社會風氣的反思,呼喚人們回歸純樸、善良的品質。同時,也可以用來形容對傳統文化的弘揚和保護,提倡傳統價值觀。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是我國古代的一部重要史書,其中有一則名為《昭公十五年》的故事,講述了春秋時期魯國的昭公想要廢除禮儀制度,追求樸實自然的生活。然而,昭公的大臣公叔文子卻力圖保護禮儀和傳統文化,他勸告昭公說:“君子之道,反樸而還淳。”這句話成為了后來成語“反樸還淳”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反樸還淳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反”、“樸”、“還”、“淳”分別表示對樸實本性的否定、樸實本性、回歸、純樸善良的品質。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當今社會,我們需要反樸還淳,回歸真實善良的品質。
2. 作為一名教師,我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反樸還淳的品質。
3. 這個社區通過開展傳統文化活動,倡導反樸還淳的生活方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把自己裝扮得樸素和純樸,然后走在大街上,大家都被他的善良和真實所吸引,紛紛效仿他的樣子,回歸純樸善良的品質。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古代文化和傳統價值觀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左傳》中的故事,了解更多關于反樸還淳的背景和用法。同時,還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例如“反正不明”、“反求諸己”等,擴大你的成語知識儲備。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喜歡那些反樸還淳的故事,里面的人們都很善良。
2. 初中生:我們應該反樸還淳,不要追求虛榮和物質,而要注重內心的真實和善良。
3. 高中生:在現代社會,我們需要反樸還淳,回歸傳統文化和價值觀,才能建設一個更美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