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治
基本解釋
(1).指治民之道。《禮記·樂記》:“仁以愛之,義以正之,如此則民治行矣。”
(2).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口號之一。 孫中山 《黨員須研究革命主義》:“民權,即民治也。從前之天下,在專制時代,則以官僚武人治之。本總理則謂人人皆應有治之之責,亦應負治之之責。” 廖仲愷 《革命黨應有的精神》:“第二次就是辛亥革命,要想推倒 滿清 ,實現民治。結果下來, 滿清 雖是推倒了,但民治仍然不能實現。”參見“ 民有 ”。
英文翻譯
1.【法】 government by the people
成語(Idiom):民治
發音(Pronunciation):mín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民眾自己來治理國家或社會,強調民眾的力量和智慧。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民治是由“民”和“治”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意思是由民眾自己來治理國家或社會。它強調了民眾的力量和智慧,認為民眾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主體,應該積極參與和管理公共事務。民治強調民主治理的理念,提倡民主決策、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以實現國家和社會的長治久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民治可以用來形容一個國家或社會的治理模式,強調民主參與和民眾的自我管理。它可以用來表達對民主制度的支持和倡導,也可以用來批評專制體制下的權力集中和民眾權益的被忽視。在日常生活中,民治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組織或團隊的管理方式,強調成員的參與和共同決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民治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是孔子弟子顏回對于國家治理的一種理念和主張。顏回認為,國家的治理應該由民眾自己來參與和管理,而不是由少數人獨斷專行。他認為民眾具有智慧和能力,可以通過共同討論和決策來解決問題,實現國家和社會的穩定發展。這個理念對于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對后來的民主思想和制度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民治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要倡導民治,讓民眾更多地參與國家和社會的決策。
2. 只有實行民治,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民治”與“民主”聯想起來來記憶這個成語。這兩個詞都強調了民眾的參與和權力,都與民眾自己來治理國家或社會有關。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民主制度和民主治理感興趣,可以進一步了解民主的起源、發展和實踐。可以學習不同國家的民主制度和選舉制度,了解不同國家的民主發展和民主轉型的經驗。還可以學習與民主相關的重要思想家和政治家的理論和實踐,如孔子、洛克、孟德斯鳩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級要實行民治,每個同學都有機會參與班級事務的決策。
2. 初中生:我覺得民治是一種理想的治理方式,可以讓人民的聲音得到充分的聽取和回應。
3. 高中生:民治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和機制,保證民眾的權益得到真正的保障。
4. 大學生:我們要通過學習和實踐,培養自己的公民意識和參與意識,為實現民治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