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牘
基本解釋
問候的書信。 宋 胡宿 《謝子莊知郡啟》:“遐記朋簪之舊,薦貽訊牘之華,執玩以還,感藏無斁。” 宋 胡宿 《謝運使部中啟》:“枉襃華之訊牘,敦茂悅之襟情。”
成語(Idiom):訊牘(xùn dá)
發音(Pronunciation):xùn dá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信函、書信,也泛指文字材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訊牘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訊”和“牘”。
- “訊”是指查問、詢問的意思。
- “牘”是指木板、簡牘,也可以指寫字、記錄的意思。
因此,“訊牘”指的是通過文字材料來查問、詢問事情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
- 訊牘常用于描述通過書信、文件、材料等形式來了解情況的場景。例如:寫一封訊牘向對方了解最新的工作進展。
- 也可以用于形容文字材料的重要性和作用。例如:這份訊牘記錄了歷史上重要的事件。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訊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人們使用木板和簡牘來記錄信息。這些文字材料通過傳遞給他人,進行查問和了解事情的情況。因此,訊牘成為了描述文字材料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需要一份訊牘來了解他們的計劃。
2. 這份訊牘詳細記錄了事件發生的經過。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
- 將“訊牘”拆分為“訊”和“牘”兩個部分,分別記憶它們的含義。
- 將訊牘和查問、詢問的場景聯系起來,形成記憶聯想。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 深入了解古代文字材料的記錄方式,如木板、簡牘等。
- 學習其他與訊牘相關的成語,如“函牘”、“書簡”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 小學生(7-12歲):我寫了一封訊牘向老師請假。
- 初中生(13-15歲):老師要求我們寫一份訊牘了解家長的意見。
- 高中生(16-18歲):在歷史研究中,訊牘是我們了解古代社會的重要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