錙徒
成語(Idiom):錙徒
發音(Pronunciation):zī t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貪心、貪婪,追求小利而不知足。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錙徒是由“錙銖”和“徒勞”兩個成語組合而成的,表示一個人追求微小的財富而不顧一切。錙銖表示最小的錢財單位,徒勞表示努力而無收獲。錙徒形容一個人貪婪而不知足的心態,只追求微小的利益,卻不顧努力的成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錙徒一詞多用于貶義,用來形容那些只追求小利益而不顧大局的人。可以用來批評那些貪圖小便宜、不知足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的故事源于戰國時期的一個叫孟嘗君的人。孟嘗君是一個非常貪婪的人,他經常追求微小的利益而不顧大局。有一次,他看到地上有一顆錙銖大小的金子,他為了得到這個微小的財富,不顧一切地去撿。結果他白白浪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最終得到了一顆微不足道的金子,可是卻失去了更大的機會和收益。從此以后,人們用“錙徒”來形容那些只追求小利益而不顧大局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錙徒是由兩個成語組合而成的,錙銖和徒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為了一點小利益而不顧他人的感受,真是個錙徒。
2. 這個商人太錙徒了,總是只顧著追求微小的利潤,不顧產品的質量和信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錙徒”與“貪婪”、“只追求小利益”等詞語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形象的記憶圖像,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與貪婪、追求小利益相關的成語,如“餓虎撲食”、“貪得無厭”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一個錙徒,只會追求小利益而不顧大局。
2. 初中生:這個商人太錙徒了,總是只看重利潤而不顧產品的質量。
3. 高中生:他的錙徒心態讓他失去了很多更大的機會和發展空間。
4. 大學生:我們不能成為錙徒,應該追求更大的目標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