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罍之恥
成語(Idiom):瓶罍之恥 (píng léi zhī chǐ)
發(fā)音(Pronunciation):píng léi zhī ch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在品德、行為等方面犯下的可恥之事,以及對這些可恥行為的羞恥感。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瓶罍,古代飲器,用來盛放酒水。瓶罍之恥即指在飲酒作樂中犯下的可恥行為,如醉酒失態(tài)、言行不檢等,使人感到羞恥。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們對自己品行不端的行為感到羞愧和慚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們在公共場合或私人生活中做出的不體面、不得體的行為,如醉酒鬧事、無禮行為等。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缺乏自律和道德約束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瓶罍之恥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昭公元年》。昭公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位君主,他曾經(jīng)在宴會上喝醉后說出了一些不合適的話,引起了眾人的恥笑。這個故事成為了后來形容人們在酒后失態(tài)的典故,演變?yōu)槌烧Z瓶罍之恥。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 + 瓶罍之恥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公司年會上喝醉了,舉止失態(tài),真是瓶罍之恥。
2. 這位政府官員因為貪污受賄被曝光,給政府抹黑,是瓶罍之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在宴會上喝醉后做出了很多丟臉的事情,被眾人嘲笑,感到非常羞愧和慚愧,這樣就能夠記住瓶罍之恥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飲酒文化和禮儀,以及如何在社交場合中保持得體的行為。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在學校演講比賽中忘詞了,真是瓶罍之恥。
2. 初中生:他在考試中作弊被老師抓住,成了瓶罍之恥。
3. 高中生:他在班級聚會上喝醉了,舉止失態(tài),成了瓶罍之恥。
4. 大學生:他在校園里偷竊被抓住,給學校丟臉,是瓶罍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