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謬
基本解釋
糾正謬誤。《書·冏命》:“惟予一人無良,實賴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繩愆糾謬,格其非心,俾克紹先烈。” 蔡沉 集傳:“繩,直;糾,正也。”《新唐書·王元感傳》:“所撰《<書>糾謬》、《<春秋>振滯》、《<禮>繩愆》等凡數十百篇。” 明 無名氏 《鳴鳳記·幼海議本》:“犯顏糾謬,養成平素,心盟盡吐。”
成語(Idiom):糾謬(jiū miù)
發音(Pronunciation):jiū mi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糾正錯誤的謬誤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糾謬指糾正錯誤的謬誤,指出并糾正他人的錯誤觀點或言行。通常用來形容對他人的錯誤觀點進行批評和指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討論、辯論、演講等場合中,當你發現他人有錯誤觀點時,可以使用糾謬來指出并糾正,以達到更準確和合理的論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韓非子列傳》中有一則故事,說的是韓非子曾經糾正了一個謬誤。當時,韓非子正在秦國任官,有一天,他在宴會上聽到一個賓客說了一個錯誤的觀點,韓非子當即糾正并指出了他的錯誤。這個故事流傳開來,糾謬成為了一個常用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糾謬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會議上,他勇敢地糾謬并提出了更合理的解決方案。
2. 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有勇氣糾謬,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問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糾謬的發音“jiū miù”與“救命”進行聯想,糾謬就像是救命一樣,可以糾正他人的錯誤觀點,幫助他們遠離錯誤的道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更多與糾謬相關的成語,如糾纏不清、糾繆、糾葛等。這些成語都與糾正錯誤、解決問題相關,可以進一步擴展你的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糾謬了我的作業,我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2. 初中生:我們應該勇敢地糾謬,不要害怕指出他人的錯誤。
3. 高中生:在辯論賽上,他用事實糾謬了對方的觀點,贏得了比賽。
4. 大學生:作為學術界的一員,我們應該有勇氣糾謬,推動學術的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