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忸怩作態(niǔ ní zuò tài)
發音(Pronunciation):niǔ ní zuò tà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因為內心或外在的原因而表現出局促不安、不自然的態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忸怩作態指的是人因為內心或外在的原因而表現出局促不安、不自然的態度。這種態度通常是因為內心的不安、尷尬、羞愧等原因所致。忸怩作態的人容易表現出緊張、局促、不自然的行為,往往難以面對他人的目光或進行正常的交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忸怩作態常常用來形容某人在特定情境下的不自然表現,例如在面對尷尬的場合、犯錯誤后的不自在表現、或者在被人指責時的局促不安等。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內心狀況,也可以用來評論某人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忸怩作態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晉書·宣帝紀》中的一段文字:“遷延失期,忸怩作態。”這段文字描述了晉朝宣帝司馬懿因為延誤了一個重要事務而感到局促不安。后來,人們將“忸怩作態”這個詞語引申為形容任何人因為內心或外在的原因而表現出局促不安、不自然的態度。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忸怩作態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忸怩”是形容詞短語,表示不自然、局促的狀態,“作態”是名詞短語,表示表現、態度。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臺上講話時忸怩作態,顯然是缺乏自信。
2. 她面對老師的批評時,忸怩作態地低下了頭。
3. 他在別人面前說謊時,忸怩作態的神情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他的不誠實。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忸怩作態”與自己或他人在尷尬、不自在的情境中的表現聯系起來,形成聯想記憶。另外,可以將“忸怩”和“作態”兩個詞進行拆分記憶,忸怩可以聯想到不自然、緊張的表情,作態可以聯想到表現、態度。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忸怩作態是一個形容詞短語,可以用來描述人的行為和態度。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注意觀察身邊人的表現,嘗試用這個成語來描述并理解他們的內心狀態。此外,還可以學習其他與情緒、行為相關的成語,擴展對語言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考試不及格時,老師看著我忸怩作態的樣子,知道我很緊張。
2. 初中生(14歲):當我被同學指責時,我不敢抬頭,忸怩作態地向他們道歉。
3. 高中生(17歲):在班級演講比賽中,我忸怩作態地站在講臺上,希望能夠克服緊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