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儀
基本解釋
節日禮物。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十一月冬至》:“冬至歲節,士庶所重,如餽送節儀,及舉盃相慶,祭享宗禋。”《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每年束脩五十金,其外節儀,與夫供給之盛,自不必説。”
節儀(jié yí)
發音(Pronunciation):jié y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節儉節約、禮儀規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節儀是一個表示節儉和禮儀的詞語。節指節約,指人們在生活中節省用度,不浪費資源;儀指禮儀,指人們在社交和公共場合中遵守的規范和儀式。節儀強調了在日常生活中節約資源和遵守社會規范的重要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節儀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規范,尊重他人,不浪費資源。它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團體或國家的行為,表示他們在資源利用和社會交往中都非常謹慎和規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節儀一詞最早見于《詩經·大雅·節南山》中的“節彼南山,言采其杞。頌于其室,謂莫不芾。”節彼南山,指南山上的杞樹,杞樹以節儉著稱,因此節彼南山意味著節儉之義。后來,節儀逐漸演變為表示節約和禮儀的詞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節儀是一個名詞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節儀讓人們對他的品德十分敬佩。
2. 這個國家以節儀著稱,人們在生活中非常注重節約資源。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節儀這個詞語。聯想節儀的發音“節一”,意味著節約是第一位的,是我們應該重視的。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學習更多與節儀相關的成語,如“節衣縮食”、“節外生枝”等。
2. 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儀規范,如婚禮禮儀、葬禮禮儀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學會節儀,不浪費食物和水。
2. 初中生:作為一名學生代表,我要發揚節儀的精神,為同學們做出表率。
3. 高中生:大家應該培養良好的節儀意識,為社會和諧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