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蹤
基本解釋
比跡。 三國 魏 曹植 《責躬詩》:“超 商 越 周 ,與 唐 比蹤。”《南史·王筠傳》:“ 筠 曰:‘ 陸平原 東南之秀, 王文度 獨步 江 東,吾得比蹤昔人,何所多恨!’”《說郛》卷六二引 宋 桑世昌 《蘭亭博議·臨摹》:“ 宋 興百餘年間,雄文碩學之士相繼不絶,文章之盛遂追三代,獨學書之法寂寞不振,未能比蹤 唐 室。”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庚娘》:“誰謂女子,遂不可比蹤 彥云 也?”參見“ 比跡 ”。
成語(Idiom):比蹤
發音(Pronunciation):bǐ zō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追求不舍,不放過任何機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比蹤是由“比”和“蹤”兩個詞組成的成語。比喻追求某事物的過程中,不放過任何機會,一直保持對目標的追逐。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一個人追求目標的堅持和不懈努力。可以用來形容學習、工作、創業等方面的努力。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比蹤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位名叫楊修的人。楊修是東漢末年的一位才子,他非常聰明,但卻因為過于貪玩而被人嘲笑。后來,楊修決心改變自己,努力學習,成為一位有成就的人。他的努力和奮斗精神被后人稱為“比蹤”。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Subject + 比蹤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工作上比蹤,從不錯過任何一個機會。
2. 她的學習態度非常認真,總是比蹤,不放過任何一個知識點。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這個成語。比如,可以想象一個人在追逐一個目標的過程中,不斷地比較自己和目標的距離,一直保持追逐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含有“比”和“蹤”這兩個字的成語,如“比比皆是”、“蹤影無蹤”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比蹤,爭取考試取得好成績。
2. 初中生:我們班的籃球隊員每天都在比蹤,為了參加校際比賽。
3. 高中生:我要比蹤,爭取進入理想的大學。
4. 大學生:畢業后我要比蹤,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
5. 成年人:在職場上,我們要比蹤,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