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鰩
基本解釋
傳說中的魚名。《山海經·西山經》:“又西百八十里,曰 泰器之山 。 觀水 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鰩魚,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東海,以夜飛。” 晉 左思 《吳都賦》:“精衛銜石而遇繳,文鰩夜飛而觸綸。” 唐 唐彥謙 《漢代》詩:“黻幃翹綵雉,波扇畫文鰩。” 胡韞玉 《太平洋歸舟中作》詩:“飛潛無主文鰩苦,升謫隨天赤鳳哀。”
成語(Idiom):文鰩
發音(Pronunciation):wén yá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文章或文章中的某一段落令人感到精彩、出色。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文鰩”源自于《后漢書·王莽傳》中的一段故事。據傳,漢代王莽在位時,有一次他在朝廷上聽到一篇文章非常出色,于是他稱贊這篇文章"鰩鱗文采",意思是文章的水平就像鰩魚的鱗片一樣絢麗奪目。后來,人們就用“文鰩”來形容文章或文章中的某一段落令人感到精彩、出色。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可以使用“文鰩”來形容一篇精彩的文章、一段優美的文字或者一個出色的表演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文鰩”的故事起源于漢代王莽時期,當時王莽在朝廷上聽到一篇極為出色的文章,贊美之詞中提到了鰩魚的鱗片,形容文章的水平絢麗奪目,從而形成了這個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文鰩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文”和“鰩”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篇文章寫得真是文鰩,讓人讀后贊嘆不已。
2. 他的演講真是文鰩,引來了一陣陣掌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文鰩”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下一篇文章如同一條鰩魚在水中飛翔,絢麗奪目的鱗片閃爍著光芒,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形容文章或表演出色的成語,如“文采飛揚”、“出類拔萃”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批改我的作文時,說我寫得很文鰩,我很開心。
2. 初中生:同學們都很喜歡我在班會上朗誦的詩歌,說我朗誦得很文鰩。
3. 高中生:老師對我的短篇小說給予了高度評價,稱贊我寫的很文鰩。
4. 大學生:我的論文被評為優秀,導師說我的論文寫得很文鰩,給了我很高的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