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原
基本解釋
◎ 鄉原 xiāngyuàn
[hypocrite] 即“鄉愿”。指鄉里中言行不一、偽善欺世的人。引申為見識淺陋、膽小無能之人,今多作“偽君子”之代稱。“原”(愿),謹慎,善良
鄉原,德之賊也。——《論語·陽貨》
若今之學宋儒者,直鄉愿而已, 孔孟所深惡而痛絕者也!——《老殘游記》
詳細解釋
指鄉里中貌似謹厚,而實與流俗合污的偽善者。原,同“ 愿 ”。謹厚貌。《論語·陽貨》:“子曰:‘鄉原,德之賊者也。’”一本作“ 愿 ”。 朱熹 集注:“鄉者,鄙俗之意。原,與‘愿’同……蓋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鄉人之中獨以愿稱。” 唐 皮日休 《鹿門隱書》:“毀人者失其直,譽人者失其實,近於鄉原之人哉?”參見“ 鄉愿 ”。
猶鄉土。 唐 白居易 《東南行一百韻》:“漸覺鄉原異,深知土俗殊。” 唐 元稹 《賽神》詩:“邑吏齊進説,幸勿禍鄉原。”
成語(Idiom):鄉原(xiāng yuán)
發音(Pronunciation):xiāng yu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自己的家鄉或故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鄉原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鄉指的是自己的家鄉或故鄉,原指的是根源、起初的地方。因此,鄉原的基本含義是指自己的家鄉或故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鄉原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對自己的家鄉或故鄉的情感和歸屬感。它可以用于表達對家鄉的思念、對家鄉的熱愛以及對家鄉的回憶等情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鄉原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比較模糊。它最早出現在《后漢書·卷六十一·李密傳》中,用來形容李密回到自己的家鄉的情景。后來,鄉原逐漸被人們廣泛使用,并成為一個常用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鄉原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鄉原的思念如潮水般洶涌而來。
2. 雖然身在異鄉,但他對鄉原的熱愛從未減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憶鄉原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回到家鄉的情景,感受到鄉原帶來的溫暖和親切感。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關于家鄉的文學作品,如散文、詩歌等,來進一步了解和感受鄉原的含義和情感。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對鄉原的熱愛就像一顆火苗,永不熄滅。
2. 初中生:離開鄉原已經很久了,我很想回去看看家鄉的變化。
3. 高中生:鄉原是我心中永遠的牽掛,無論身在何處,家鄉都是我最向往的地方。
4. 大學生:鄉原是我成長的地方,它孕育了我,也給予了我無盡的回憶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