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黎
基本解釋
飢民。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江蘇民清軍交戰清方檔案·張勛奏折》:“今年大水,飢黎轉徙,伏莽滋多。”
成語(Idiom):饑黎
發音(Pronunciation):jī l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民生活貧困、饑餓的狀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饑黎是由“饑”和“黎”兩個詞組成的成語。饑指饑餓,黎指黎民,即普通人民。饑黎一詞形象地描述了人民生活貧困、饑餓的狀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饑黎一詞常用于形容貧困地區或社會階層的生活困苦。它可以用來描述某個地區的經濟困難、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情況,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社會群體的貧困狀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饑黎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九辯》中,是屈原所著的楚辭之一。楚辭是中國古代楚國的民歌和抒情詩,其中描述了楚國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命運。饑黎一詞通過描繪人民的饑餓和貧困,表達了屈原對楚國人民困苦生活的關切和呼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饑黎是由兩個形容詞組成的成語,形容詞的順序不可顛倒。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地區長期以來都是饑黎之地,人民的生活非常困苦。
2. 在那個年代,許多農村地區都存在著饑黎的現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為了記憶饑黎這個成語,你可以聯想饑餓的樣子和黎民的生活。可以想象一個饑餓的農民在田地里努力工作,但仍然饑腸轆轆,生活貧困。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你記住饑黎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了解中國的農村貧困問題,學習相關的政策和措施。
2. 研究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對饑黎的描寫,了解古代社會的生活狀況。
3. 學習其他與貧困、困苦相關的成語,擴展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農村的饑黎現象令人心痛,我們應該幫助他們改善生活條件。
2. 初中生:貧困地區的饑黎問題需要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來解決。
3. 高中生:通過教育改善農村地區的饑黎狀況,是實現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