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律
基本解釋
公認的規律。 魯迅 《準風月談·同意和解釋》:“這種解釋的作用,在于制造自己威權的宗教上,哲學上,科學上,世界潮流上的根據,使得奴隸和牛馬恍然大悟這世界的公律,而拋棄一切翻案的夢想。” 瞿秋白 《文藝論輯·論翻譯》:“書面上的白話文,如果不注意 中國 白話的文法公律,如果不就著 中國 白話原來有的公律去創造新的,那就容易走到所謂‘不順’的方面去。”
成語(Idiom):公律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lǜ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公律指的是公正的法律和道德準則。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律源自《孟子·公孫丑上》:“公孫丑問曰:‘人皆有所不忍見也,有所不忍聞也,有所不忍言也,有所不忍行也。言聞于耳,行聞于目,色聞于心,耳目心猶不忍,況于圣人乎?’孟子曰:‘然。故遠人之耳目心,猶不忍也,況于圣人乎?’公孫丑曰:‘圣人亦有不忍乎?’孟子曰:‘有。故曰:圣人無不忍也。’”這段對話中,孟子告訴公孫丑,圣人也有不能忍受的事情,但是他們能夠克制自己,遵守公正的法律和道德準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律一詞常用于描述人們遵守法律和道德的行為,強調公正和道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律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儒家經典《孟子》中的一段對話,通過孟子和公孫丑的交流,強調了圣人對公正法律和道德的遵守。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律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公”表示公正、公平,第二個字“律”表示法律、準則。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作為一名律師,他一直秉持著公律的原則,為無辜者爭取正義。
2. 在這個公司,員工都必須遵守公司的公律,不得從事任何違法或不道德的行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公律”這個成語與“公正的法律和道德準則”聯系起來,來記憶其含義。同時,可以將其與“圣人無不忍”這個故事起源聯系起來,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中國古代哲學和儒家思想感興趣,可以深入學習《孟子》這本經典著作,了解更多關于公律和儒家思想的內容。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做一個遵守公律的好孩子,不做任何欺騙和欺負別人的事情。
2. 初中生:作為學生,我們應該遵守學校的公律,不作弊和違反紀律的事情。
3. 高中生:在社會上,我們要遵守國家的公律,不參與任何違法犯罪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