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
基本解釋
(1).謂出生或出現一次。《商君書·農戰》:“今夫螟螣蚼蠋,春生秋死,一出而民數年不食。” 晉 葛洪 《抱樸子·金丹》:“ 老子 授之於 元君 , 元君 曰:‘此道至重,百世一出,藏之石室。’”
(2).謂出行或出來任事。“一”,語氣助詞。《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故 子貢 一出,存 魯 、亂 齊 、破 吳 、彊 晉 而霸 越 。” 宋 陸九淵 《陸修職墓表》:“介其鄉之賢者致禮以延公,公卻之再三,請益固,公為一出, 桐嶺 學者於是變而樂義理之言。”
(3).完全出于。《史記·呂太后本紀》:“元年,號令一出太后。”
(4).一番。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有人道上見者,問云:‘公何處來?’答曰:‘今日與 謝孝 劇談一出來。’”
(5).猶一套。《景德傳燈錄·潭州云巖曇晟禪師》:“ 藥山 乃又問:‘聞汝解弄師子,是否?’師曰:‘是。’……曰:‘我亦弄得。’師曰:‘和尚弄得幾出?’曰:‘我弄得一出。’”
(6).傳奇劇本結構上的一個段落。《醒世姻緣傳》第六九回:“擺酒唱戲,公同餞行。當中坐首席的點了一本《荊釵》,找了一出《月下斬貂蟬》,一出《獨行千里》,方各散席回房。”
成語(Idiom):一出
發音(Pronunciation):yī ch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事情或情況的發展突然出現,往往帶有意外或出乎意料的意味。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一出是一個比喻性的成語,用來形容事情的發展或情況的變化出乎意料,突然而來,常常帶有戲劇性的效果。它強調了事物的突然性和意外性,讓人感到意外和震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一出常常用于描述突發事件、戲劇情節、意外變化等情況。它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于文學作品或口頭表達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一出”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故事講述了項羽和劉邦的戰爭時期,項羽在圍困劉邦的城池時,劉邦竟然悄悄地從圍困之中逃脫了。項羽得知后非常震驚,他感嘆道:“一出鴻門,成就一代英雄。”這個故事成為了“一出”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一出”兩個字組成,沒有其他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昨天晚上在公司開會的時候,突然一出個人意見不合,鬧得很不愉快。
2. 這個電影的結局真是一出讓人猝不及防的大反轉。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突然”、“意外”等詞語進行聯想來記憶“一出”的意思。也可以將故事起源中的項羽和劉邦的情節與成語聯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一出”相似意義的成語,如“大出風頭”、“出人意料”等,加深對于突發、意外情況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昨天我去參加朋友的生日派對,結果一出大雨,我們都淋濕了。
2. 初中生:今天上課的時候,老師突然一出生病了,我們都很擔心。
3. 高中生:我本來以為這個比賽會很輕松,沒想到一出對手的實力這么強大,我完全沒有準備。
請注意,以上例句僅供參考,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年齡水平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