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鑼放砲(qiāo luó fàng pào)
發音:qiāo luó fàng pào
基本含義:
敲鑼放砲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說話聲音洪亮、有力,也可以形容某種行為或事件聲勢浩大、引人注目。
詳細解釋:
敲鑼放砲的字面意思是敲打鑼鼓和放炮,形容聲音喧囂、聲勢浩大。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說話聲音洪亮、有力,或者形容某種行為或事件聲勢浩大、引人注目。它常常用來形容演講、表演、慶祝等場合中的熱鬧場面。
使用場景:
敲鑼放砲常常用來形容各種慶祝活動,比如婚禮、節日等。它還可以用來形容演講、表演等場合中的熱鬧氣氛。
故事起源:
敲鑼放砲這個成語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來自明代小說《水滸傳》中的故事,故事中有一位叫李逵的英雄,他為了表達自己的喜悅和激動,常常敲鑼放炮。另一種說法是來自民間的慶祝活動,人們在喜慶的場合中會敲鑼放炮來慶祝。
成語結構:
敲鑼放砲是一個動賓短語,由“敲鑼”和“放砲”兩個動詞組成。
例句:
1. 在新年晚會上,大家敲鑼放砲,慶祝新年的到來。
2. 演講者的聲音洪亮有力,真可謂敲鑼放砲。
記憶技巧:
可以通過聯想來記憶敲鑼放砲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站在舞臺上,手中拿著鑼敲打,同時放炮聲響,場面非常熱鬧和喜慶。
延伸學習:
如果你對中國的慶祝活動感興趣,可以了解更多關于中國傳統節日和慶祝習俗的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在校運動會上,同學們敲鑼放砲,為我們的班級加油吶喊。
初中生:演講比賽中,同學們的演講聲音洪亮有力,真是敲鑼放砲。
高中生:在政治演講中,領導的聲音敲鑼放砲,讓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