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
基本解釋
◎ 文獻 wénxiàn
[document;literature] 有歷史意義或研究價值的書籍
詳細解釋
(1).有關典章制度的文字資料和多聞熟悉掌故的人。《論語·八佾》:“ 夏 禮吾能言之, 杞 不足徵也; 殷 禮吾能言之, 宋 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 朱熹 集注:“文,典籍也;獻,賢也。” 宋 陸游 《謝徐君厚汪叔潛攜酒見訪》詩:“衣冠方南奔,文獻往往在。”
(2).專指有歷史價值或參考價值的圖書資料。 元 楊維楨 《送僧歸日本》詩:“我欲東夷訪文獻,歸來中土校全經。”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九:“余邑先輩,文獻無徵,每以為恨,故于羣書中遇邑人逸事逸文,輒掌録之。” 魯迅 《書信集·致曹白》:“不過這原是一點文獻,并非入門書。” 徐遲 《哥德巴赫猜想》:“由于這些研究員的堅持,數學研究所繼續訂購世界各國的文獻資料。”
成語(Idiom):文獻
發音(Pronunciation):wén xi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古代的書籍、文書等,也泛指有價值的文字資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文獻是指古代的書籍、文書等,也可以指任何有價值的文字資料。它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記錄了人類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等各個方面的成就。文獻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對于研究和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文獻這個詞語在正式場合和學術討論中常常被使用。可以用來描述研究者使用的資料來源,也可以用來指代古代的書籍和文書。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文獻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大宗伯》一書中,原意為“古代的書籍”。后來,它逐漸演變為指代任何有價值的文字資料。在古代,文獻的保存和傳承非常重要,因為它們記錄了人類的智慧和文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文獻是一個雙音節的詞語,由“文”和“獻”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學術研究需要依賴大量的文獻資料。
2. 這本書是一部重要的歷史文獻,對于研究這個時期的歷史非常有幫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文獻”這個詞語與“文學”和“獻身”進行聯想。文學是指文化藝術的創作和研究,而獻身表示全身心地投入到某項事業中。通過將這兩個詞與“文獻”聯系起來,可以幫助記憶它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文獻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關于文獻的研究方法和技巧,了解不同類型的文獻資料,以及如何評估文獻的可靠性和價值。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說,我們要多讀書,多接觸各種文獻資料,才能增長知識。
2. 初中生:為了寫好作文,我查閱了很多文獻,才找到了合適的素材。
3. 高中生:在進行科學研究時,我們需要仔細研讀相關的文獻,以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
4. 大學生:寫論文時,要引用可靠的文獻資料,以支持自己的觀點和論證。
5. 研究生:我的研究方向是古代文獻學,我希望通過研究古代文獻,揭示歷史的真相。